当前位置:
首页>森林文化

【我们的新时代】西山柴胡情

发布时间:2022-07-07 10:32 浏览次数:


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新人,对于西山,我是没有概念的,直到工作月余,才在同事们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了一个模糊的轮廓。西山是指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西部山区,过去几乎是偏僻、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如今西山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大概是缘分吧,很快我迎来了一项工作,它让我真实地“触摸”到西山,深入地了解当地柴胡产业的发展,更让我切身体会到那浓浓的“柴胡情”。

“秦地无闲草,遍地都是宝”,优良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药材资源,使宝鸡农村自古以来就有采集和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其中西山出产的柴胡尤为著名。2005年以来,宝鸡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突破西山”战略,柴胡规模化种植成为西山群众脱贫的重要产业,逐步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在政府的鼓励扶持下,在村民的辛勤劳作下,4000余户群众实现脱贫。

第一次走进西山是3月初,春风还有些料峭,山里的光景略显寂寥,放眼望去是满目的枯枝腐叶,偶有新绿也浅淡得难以察觉。柴胡在哪呢?仿佛是感受到了我的疑惑,同行的前辈指着远处的田间地头说:“你看,那一片都是柴胡,现在看不出来,等再过一两个月破土出了芽,一片绿油油的,美得很!”不等我回应,前辈接着说:“这柴胡啊,算是我看着发展起来的,咱单位还组织专家和人员送技术下乡,给种植户解决问题,一门心思就是想让这里的群众过上好日子,现在又在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申报,就是想让产业发展得更好,你是不知道,这跟以前比那是好多了。”我看着前辈脸上洋溢着的满足和笑容,感受着前辈言语间挥洒着的自豪和喜悦,一种感动涌上了心头,我想这就是属于同前辈一般的参与者、奋斗者的西山柴胡情吧。春风带着暖意拂过,山里的光景也变得热闹,枯枝腐叶是天然的养料,浅淡的新绿点亮前路和希望。

第二次走进西山是金秋九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入目是漫山遍野的金黄,田间地头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在忙着采挖柴胡,好一派喜悦的丰收景象。陈师傅是当年的贫困户,如今住进了新房子,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说起柴胡很是有感触:“西山本来野生柴胡多,以前也就是挖了卖点钱,种柴胡挣钱,开始我是不信的,但是人家发种子、发肥料,还让专家教我们种,也就跟着试了试,没想到还真行!这不,我种得早,现在也算是有经验的‘老人’了。”

“山地种粮本来就不行,再遇上野猪啥的,那真是没收成了,种柴胡虽然周期长但是有保障。”刘师傅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乐呵呵地说,“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从开始种柴胡了,收入也是越来越好了,现在搞乡村振兴,有好多好政策,这好日子啊还在后头。”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听着村民们言语间的憧憬和希望,一种力量涌上了心头,我想这就是属于西山人民的“柴胡情”吧。明亮的阳光普照漫山遍野的金黄,和煦的秋风轻抚恣意绽放的柴胡花,田间地头忙碌的村民们面带笑意,满怀信心的人为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

第三次、第四次……后来的很多次,每当我走进西山,仿佛都能看到那闪着光泽的金黄柴胡花。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如今西山柴胡种植面积达13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达5万亩,西山柴胡情不断延续,“小柴胡”成为富民“大产业”。

“单丝不成线,一花难为春”,浓浓西山柴胡情只是众多产业助农的缩影,西山地区的发展和改变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党员、干部夜以继日地付出,更离不开广大西山人民的努力和奋斗。未来,让我们共同见证西山日新月异的每一天。(来源:“学习强国宝鸡学习平台    作者:陈仓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何舒羽)


编辑: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