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宝鸡市以推动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加快现代林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厚植培优“三屏两水一平原”生态根脉,着力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推动全市兴林草兴生态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新时代宝鸡林业发展特点】
宝鸡市地跨秦岭、关山、千山三大山系,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生态区位优越,林草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富集,是陕西林业大市和西部重要自然生态屏障。一是全省重点林区。境内秦岭、关山为省级重点林区,全市林地面积1929.49万亩,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71%,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0.3%,列全省第五;11个县区为森林一级火险区,居全省之首;30个国有林场(局)规模列全省第二。二是重要森林生态区。森林面积1585.5 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的10.4%,列全省第五、关中第一;公益林1428.6万亩,占全省10.3%,天然林1326.3万亩,占全省12.7%;森林覆盖率56.04%,列全省第四、关中第一;活立木蓄积 7500 万立方米,列全省第三、关中第一。三是国土增绿引领区。改革开放以来,森林增加687.5万亩。尤其是2005年启动实施“绿色宝鸡”建设,累计营造林873.46万亩,创新”企地共建”义务植树基地模式,义务植树1.5万余株,全省首家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区7个,实现省级绿化模范县全覆盖。四是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各类自然保护地33个,其中国省级林业自然保护区6个,数量列全省第三;国家湿地公园8个,列全省第二;国省级森林公园11个,列全省第三;国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地质公园1个。有野生动植物2900多种(野生动物600余种,植物2300余种),占全省52%。五是林业产业优势区。核桃、花椒、板栗、柿子等经济林总面积180.96万亩,其中核桃141.47万亩、花椒31.24万亩,面积和产量均列全省第二,凤县为中国花椒之乡,陇县、麟游为中国核桃之乡;林下经济经营达到206.5万亩,林麝养殖存栏2.99万只,居国省第一,凤县为中国林麝之乡;元宝枫、柴胡及苗木花卉等产业在全国有影响。
【近十年宝鸡林业发展成效】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宝鸡市林业部门扛实兴林草兴生态重任,推进全市林业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生态空间治理取得新成效。
(一)国土增绿增景全面提升。坚持营造并重、绿美并举,推进山区森林化、城镇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全域景观化建设,国土绿化美化增量提质。近十年来,全市持续实施绿色宝鸡“九大工程”和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治理工程,累计造林334.3万亩、退化林修复和森林抚育187.7万亩,其中飞机播种66.6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12.3万亩,全市森林面积增加79.2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2.2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增加600万立方米,“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工作获国家表彰。城乡绿化美化和义务植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立渭河北坡义务植树基地83个,全民栽植苗木8600余万株,5个县区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区,6个县创建为省级森林城市,建成52个国家森林乡村、8个全国生态文化村和290个省级“三化一片林”示范村,乡村绿化美化经验模式在全国推广,荣获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先进集体。
(二)生态空间管控成效显著。树牢底线思维,当好生态卫士,聚力“一管三防”守护绿水青山,生态空间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呈现“四增”“四降四零”。严控林地定额、采伐限额,林地增加26.6万亩;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增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9处,湿地保护率达到35.9%,自然保护地占到国土面积的17.6%;持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野生动物千余只,野生动植物增加300多种;普查保护古树名木3.5万余株,新增重点挂牌保护古树名木463株,达到1079 株。有效防控森林灾害,森林火灾次屡创新低,2020年以来实现“零火灾”,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逐年下降,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疫情“零输入”;持续开展森林督查,涉林违法案件数量逐年下降,刑事案件“零发案”;聚焦秦岭“五乱”扎实整治,中省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涉林问题“零反馈”。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多次受国省表彰。
(三)生态友好经济扩面增效。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抓基地、建园区、强示范,生态友好型经济量稳质更优。聚焦补链强链延链,经济林、苗木花卉、林下经济产业全链条升级转型,认定国省市级林业龙头企业37家、国省级林业合作社示范社31个,建立产业基地和园区143个,建成凤县花椒、陇县核桃、陈仓西山柴胡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凤县大红袍花椒、麟游和陇州核桃、陈仓西山柴胡、扶风元宝枫、凤翔油用牡丹及其系列产品享誉省内外,林麝存栏、麝香增幅超过6倍,占全国七成以上。发展森林康养、体验等生态旅游新业态,建成国省森林康养、自然体验基地、生态露营基地16处,9处生态旅游地入选全省生态旅游特色线路,眉县全省唯一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市林业总产值突破130亿元,比2012年翻了四翻多,生态产业扶贫经验在国省推广,21.08万贫困人口因兴林草兴生态走上小康之路,荣获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
(四)林业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围绕理顺体制、完善机制,持续推进林业各项改革,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新组建的市、县区林业局机构设置与改革前保持一致,形成了一体化监管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新格局。高位对接重大制度安排,全面推行林长制,设立两级总林长、四级林长、三级林长制办公室,2821名林长和3157名护林员进入网格化管理,构建起了党委政府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界支持关注的“三位一体”治理新机制。国有林场改革主体任务全面完成,28 个县级林场“变身”公益事业单位,2 个市属森工局定性为公益性企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实现森林资源管护,林场职工人均年收入较改革前提高了30%,国有林场实现生态化公益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落实集体林地不动产登记制度,累计流转集体林地670万亩、抵押贷款1.73亿元,集体林重点县农民人均林业产业收入突破1500元。
(五)基础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坚持项目为王、科技引领、建强队伍,支撑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扩能升级。坚持年度项目压差谋划,滚动更新三年期储备库,强化入库项目申报争取、到位项目清单管理、项目实施闭环管理,年争取实施项目40个以上,近十年完成中省市级林业投资65亿元,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达效,连年获全市项目谋划和投资建设先进单位。实施中、省林业科技推广项目23项,建成林业科技示范县2个、示范点130个,培养乡土专家和职业林农近百名;建成全国标准化林业工作站7个,建设国省林木良种和采种基地5个,千阳县获“中国白杨之乡”,全市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良种使用率达到60.1%。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全行业先后有50人次受到市级以上表彰,13人获全省“最美生态卫士”,打造了干部作风、营商环境最优行业,七个年度获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未来宝鸡林业发展展望】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未来五年,宝鸡林业建设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路径措施,扎实落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通落实“五个扎实”“五项要求”,咬定青山不放松、扛牢责任稳增长、改进作风抓落实,以林长制高效运转为总抓手,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抓好以防火防虫防牧防破坏为重点生态安全,深化林业改革、创新科技服务,发展量稳质更优的生态空间友好型经济,全力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宝鸡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施“一四五十”发展战略,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建设西部生态文明高地做出林业贡献。(来源:宝鸡市林业局办公室)
编辑:逢君